联想的定义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相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例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教师教学用书》上把“联想”误为“想象”,致使饶珊珊老师产生了疑问。题目中问的是“哪些是由看到的事物产生的联想”。答案却是“‘谁持彩练当空舞’是作者由此产生的丰富大胆的想象”,岂非答非所问?因此我认为这里是一处笔误。另外,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也都是作者的联想。如:“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喻体“长龙”是由本体“长城”引发的联想;“骄傲的孔雀”,把孔雀当作人来写,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在了一起。还有借喻,也是把联想和实在事物写在一起的,如《沙漠里的“船”》(课文标题)。至于排比,倒跟联想没有密切的关系。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了……。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个小女孩。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还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孩子应当不受冻挨饿,应当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温暖。“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奢望。作者写出这一理想社会的想象,是要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以上所谈只是在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区别。事物总是既有一般又有特殊的,千万不要用特殊例子来否认一般规律。
联想是什么意思
联想的意思是指人们在思考、观察或经历某些事物时,脑海中涌现出与之相关、相似或具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无意识的,也可以是经过思考的、有意识的。联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人们理解新知识、扩大认知范围、拓展思维视野。
一、联想的基本定义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当人们面对某个事物时,脑海中会自然地涌现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这种关联可能是基于经验、知识或情感等因素形成的。联想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记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联想的种类
联想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相似联想,即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产生的联想;还有对比联想,基于事物之间的对比性产生的联想;因果联想,基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的联想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联想反映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关联方式。
三、联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联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广告设计中,设计师会运用各种联想手法,将产品的特点与消费者的需求相联系,从而引发消费者的共鸣和兴趣。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们也会运用联想来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等领域,联想也是创造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联想对认知和发展的影响
联想对人们的认知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联想,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发现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此外,联想也有助于人们形成概念、构建知识体系,推动人们的思维发展。
综上所述,联想是人们在思考、观察或经历事物时产生的关联思维过程,对于人们的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叫联想
1、对比联想:是指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两种事物在性质、大小、外观等方面存在相反的特点,人们在认知到一种事物时会从反面想到另一种事物。
2、接近联想:是指当一个人同时或者先后经历两件事情(某种刺激或者感觉),所经历的这两件事情会在人的思想里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由于两种事物在位置上、或在空间距离上、或在时间上比较接近,所以认知到第一种事物时候,很容易联想到另一种事物。
3、相似联想: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和它在性质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的回忆,称为相似联想。
4、因果联想:由一种事物的经验联想到另一种与它有因果联系的事物。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一种原因会联想到另一种结果,或由事物的结果联想到它的原因等。
扩展资料:
因对比关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一种联想。如由高山想到流水,由黑暗想到光明,忆苦而思甜,都是因对比关系引起的联想。在学习和记忆中运用对比联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加强记忆,促进回忆。
如语文教学中将一对反义词同时进行学习,算术教学中加和减,乘与除的对比,化学元素性质的对比,都是对比联想的运用。通过对比联想可加深对事物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接近联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在这一概念中,contiguity指的是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接近,临近。这一概念在心理学的历史上曾今被经验主义论者所接受、提倡。
经验主义论者主张:理论上,即使是他们自己对于哲学的最复杂的沉思默想最终也可以归结为一些列基本概念、想法的组合。而这些基本概念和想法源自于他们各自经历的联系、结合。
相似联想反映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性。一般的比喻都是借助相似联想,如以风暴比拟革命形势,以苍松翠柏形容坚强的意志。作诗时用韵律,由一个字想到同音同韵的字,也是一种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暂时联系的泛化或概括化的表现。泛化是对相似事物还未完成分辨清楚时所作的相同的反应,概括化则是对不同事物的共同性质所作的反应。
因果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其特点是由一种事物的经验联想到另一种与它有因果联系的事物。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一种原因会联想到另一种结果,或由事物的结果联想到它的原因等。例如由企业标志联想到企业策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对比联想
百度百科——接近联想
百度百科——相似联想
百度百科——因果联想